1.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是( )。
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培养》D.《理想国》
2.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做到( )。
A.相互衔接B.循序渐进C.长善救失D.教学相长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复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长期性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适应现象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
5.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B.目标一致的原则C.可接受性原则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6.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 )。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7.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展“小博士”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 )。
A.循序渐进原则B.启发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9.实施义务教育( )。
①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 ②是学生对家庭的义务
③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④是公民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现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别,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别,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完整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2.【答案】C。解析:“长善救失”意思是: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 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部分机能 的缺失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3.【答案】C。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不断更 新和教育机智。
4.【答案】A。解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感觉的适应。 适应现象指的是在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变化。
5.【答案】A。解析:有利于教育的原则是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
6.【答案】B。解析: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自己 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直接目标是咨询者向咨询对象提供心理上的帮 助,以使后者克服当前的心理问题,并提高自身应付挫折的能力。
7.【答案】D。解析: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自己动手研究,这种活动应该属于理论 联系实际的原则。
8.【答案】B。解析: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起干扰作用。倒 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消退抑制:是指条件反射由 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超限抑制:指当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 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它能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因而又叫保护 性抑制。故本题答案为8。
9.【答案】D。解析: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选项中的①对应国家,③对应家庭,④对应社会。正确答案是D。
10.【答案】C。解析:A项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 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B项逆向工作法也叫目标递归策略。这种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D项尝试错误法指经过多次尝试错误,最后找到答案。C项,手段一目的分析法指认识到目标与自己当前的状态的差别,想出办法来缩小这种差异,从而达到目标的方法。为正确 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