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详情
- 相关课程
- 机构介绍
- 机构地图
- 累计评价
- 在线报名
课程详情
2016年中山大学自考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报考时间
【专业概述】: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各个学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专业都有所不同,偏重计算机技术,涉及管理范畴,确切的是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类信息管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具有硬件组装与维修、软件开发、系统维护、信息统计分析与处理、网络运行维护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主要课程】
“数据库应用技术、电子商务、C程序设计、硬件组装与维护、企业资源规划(ERP)原理信息资源管理、Web服务器的架设与管理、网页设计、Java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SQL Server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基于Web 的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面向.NET的Web应用程序设计。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商业、贸易、金融等企业,从事网络应用、硬件组装与维修、软件开发、系统维护、信息统计分析与处理、数据库系统与应用、管理学基础、网站设计与维护、电子商务等工作。
专业名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
类型序号 | 课程代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类型 | 考试方式 |
001 | 03706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2 | 必考 | 笔试 |
002 | 03707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 4 | 必考 | 笔试 |
003 | 04729 | 大学语文 | 4 | 必考 | 笔试 |
004 | 00012 | 英语(一) | 7 | 必考 | 笔试 |
005 | 00022 | 高等数学(工专) | 7 | 必考 | 笔试 |
006 | 00041 | 基础会计学 | 5 | 必考 | 笔试 |
007 | 00144 | 企业管理概论 | 5 | 必考 | 笔试 |
008 | 02316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2 | 必考 | 笔试 |
009 | 02384 | 计算机原理 | 4 | 必考 | 笔试 |
010 | 00342 |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 3 | 必考 | 笔试 |
011 | 04754 |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 4 | 必考 | 笔试 |
012 | 02120 | 数据库及其应用 | 3 | 必考 | 笔试 |
013 | 02141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4 | 必考 | 笔试 |
014 | 02382 | 管理信息系统 | 4 | 必考 | 笔试 |
015 | 02651 | 计算机信息处理综合作业 | 3 | 必考 | 实践考核 |
016 | 11354 | 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实验(一) | 8 | 必考 | 实践考核 |
231 | 00040 | 法学概论 | 6 | 加考 | 笔试 |
【想获得更多自考全日制各专业录取分数线、招生专业等可通过以下方式:】
拨打自考咨询热线:020***7/815***6
在线QQ咨询:255***5
咨询报名地址:华师地铁口E出口华师科技大楼二楼231
机构介绍
中山大学概况 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并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专业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与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同时,两校的医学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又将广州的光华医学院并入,几经易名,最后定名为中山医科大学。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分别是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大学风格,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的新中山大学,成为了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共有56位一级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学校设有人文科学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亚太研究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逸仙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国际汉语学院、外语教学中心、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旅游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移动信息工程学院、工学院、资讯管理学院、国家保密学院、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40个学院和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心理学系、地球科学系等5个直属系。另设有附属第一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附属胃肠肛门医院)等5所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附属专科医院。 学校现有116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7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及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基础医学、临床技能、法学、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2012学年初,在校各类学生中有博士研究生4783人,硕士研究生11943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3715人,普通本科生32387人,来自港澳台的在校学生1090人,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在校留学生1642人。 中山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现有4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9个。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11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23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拥有“光电材料与技术”、“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华南肿瘤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家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4个;拥有“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基因工程”、“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智能传感器网络”、“信息技术”、“眼科学”、“肿瘤相关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研究”、“热带病防治研究”、“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水产品安全”等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8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临床研究实验室、辅助循环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6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 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全校共有教职工138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73人,具有正高职称1378人,具有副高职称2510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含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5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第一首席专家3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6人,19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6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3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拥有正式出版书籍478.8万册、电子图书数字资源量8729GB。学校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区,网络信息点数为74213个,规模居中国高校校园网前列。 |
免责声明:
本站为免费网络服务提供商,为注册用户提供免费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网站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行发布并由用户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本站不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修改及审核,不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涉及侵权或者信息违法的请你及时与本站联系进行删除以保障你的合法权益。详细可阅读本站免责声明
累计评价
温馨提示:用户评价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